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4月18日 六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把握科技创新新优势 1 一、发展成效 1 二、发展环境 3 第二章 锚定科技创新新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5 三、主要目标 6 第三章 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 9 一、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9 (一)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9 (二)引领打造信创产业 15 (三)支持提升现代农业 16 (四)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18 二、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20 (一)增量提质高新技术企业 20 (二)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 21 (三)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21 三、培养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22 (一)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22 (二)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23 (三)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24 第四章 强化科技创新新动能 25 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25 (一)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25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5 (三)加快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 26 二、打造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 26 (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7 (二)搭建梯级孵化平台 28 (三)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28 三、提升科技开放合作能力 29 (一)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 29 (二)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30 (三)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31 四、支持园区扩容转型升级 32 (一)引领开发园区创新发展 32 (二)加快高新园区创建升级 32 (三)促进农业科技园区转型 34 五、推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35 (一)科技支撑人口健康发展 35 (二)科技支撑绿色发展 35 (三)科技支撑安全发展 36 第五章 健全科技创新新机制 37 一、加强组织领导 37 二、加大科技投入 37 三、营造创新环境 38 四、强化评估考核 38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期,是奋力推进新时代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期,也是六安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把握科技创新新优势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六安市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跃升、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18.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17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09%,居同类市第1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件,是“十二五”末0.9件的5.2倍。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共获省科技奖9项,市科技奖60项。自主研发功率密度达到3.0kW/L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产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成功建立的入地3000米深部岩心钻探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乳头瘤病毒(15个型)核酸5型检测试剂盒(PCR多色荧光法)”“TK-605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填补省内三类分子诊断试剂及仪器设备方面的空白。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17.7%,达到251家,是“十二五”末的2.26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燃料电池、航空等先进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4%,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成功创建安徽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省级高新区零的突破。 ——产学研用合作不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快速增长,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1项,财政支持资金1.84亿元,比“十二五”增长了43.8%。备案登记省院士工作站2家,扶持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家。产学研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组建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应流集团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达成战略合作、与能源研究院联合成立实验室,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江南大学等单位成立中国生态白酒研究院。 ——农村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六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创建霍山县、金安区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7家,总数居全省第1位。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区47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64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47家。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开展,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到1268名。科技扶贫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每年选派“三区”科技人才90名,帮助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选派463名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442个贫困村。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支持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研诚信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充满活力,科技与金融进一步融合发展,裕安区政府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裕科股权创业投资基金为全省首批正式运营的四支区域子基金之一。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方位、新机遇,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全球看,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创新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成为打造竞争优势的核心,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成为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国内看,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发挥更直接、更强劲的驱动作用;“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更高层次加快集聚。 从省内看,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一圈五区”、“三地一区”、“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显著增强。 从自身看,战略机遇突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合六经济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重政策叠加,有利于我市更好发挥区位优势,在更高层次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增强产业配套优势。交通区位良好。六安市是长三角辐射中部的重要节点,是大别山核心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十三五”以来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利于我市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形成产业互补共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产业定位清晰。我市坚持绿色振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共建产业链、创新链,激活人才链、资本链,打造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 必须清醒认识到,六安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创新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不发达,高层次科技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不足,缺乏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对外开放、协作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六安必须坚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集聚长三角和合肥的创新资源,强化区域科技合作,不断增强创新源头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二章 锚定科技创新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践行省全创改的经验,推进科技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有效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化创新人才成长培育的环境,统筹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区域一体化发展、创新服务载体建设,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生态,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坚持把创新摆在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树牢创新发展意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更多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不断加快创新型六安建设步伐。 ——坚持把企业作为创新发展主体。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提升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科技型企业量质双提升。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持重点。围绕“5+1”产业领域,聚焦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创新短板和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形成新产业。 ——坚持把开放协同作为重要抓手。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等惠及我市的国家及省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做好“攀亲结故”工程,充分利用各类高端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拓展发展空间。